-
友情链接:
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,固态电池凭借高能量密度、高安全性、长循环寿命等显著优势,被视为重塑全球能源格局的关键力量,成为各国激烈角逐的科技高地。然而,有观点认为中国在这一领域已然落后,事实究竟如何?中国又能否借助固态电池重塑全球能源格局呢?
从技术研发进展来看,中国在固态电池领域确实面临着一定挑战。在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方面,日本和韩国在专利数量与技术积累上占据领先地位。日本丰田等企业在固态电池研发上投入巨大,技术成熟度较高,已处于C样阶段,30 - 50Ah电芯的能量密度接近600Wh/kg,成本为1400 - 1500元/kWh;韩国三星处于B - C样阶段,40 - 50Ah的硫化物电芯成本比中国企业低30%,工艺成熟度上也有优势 。相比之下,中国企业多处于B样阶段,虽已取得一些突破,如宁德时代和太蓝新能源已进入20 - 40Ah的B样阶段,电导率提升至10⁻² S/cm,但与日韩企业仍存在差距。
中国也并非毫无优势。在硫化物电解质专利数量上,中国已经超过日本三倍,这显示出中国在固态电池技术研发上的巨大潜力与决心。国内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固态电解质、界面设计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,为技术突破奠定了理论基础。而且,中国拥有庞大的研发人才队伍,在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支持下,研发实力不容小觑 。
在产业化进程方面,中国也在稳步推进。多家企业纷纷公布固态电池量产计划,比亚迪计划2027年左右启动批量示范装车应用,预计2030年前后实现大规模量产;长安汽车、宁德时代、卫蓝新能源等均表示在2025 - 2027年完成固态电池的装车验证和一定规模的量产 。同时,中国在产业链上下游也具备一定优势。在电解质膜研发上,头部电池材料企业投入大量研发资金,随着技术的进步,有望实现国产化替代并大幅降低成本;在生产设备领域,先导智能在干法电极设备制造领域处于领先,单条产线产能突破500MWh,为固态电池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设备保障 。
若中国能在固态电池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与规模化生产,将对全球能源格局产生深远影响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,固态电池可大幅提升车辆续航里程、缩短充电时间并提高安全性,有助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一步巩固领先地位,推动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加速转型。在储能领域,固态电池的应用可解决传统储能技术能量密度低、安全性差等问题,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存储与消纳,推动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方向变革 。
虽然目前中国在固态电池领域一定程度上落后于部分发达国家,但远未到盖棺定论之时。通过加大研发投入、加强产学研合作、完善产业链布局,中国有望在固态电池技术上实现弯道超车,进而重塑全球能源格局。这不仅是中国能源转型的重要机遇,也是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,值得我们持续关注与期待。